“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在毛泽东l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以补充完善而成的。其中互相监督是“十六字”方针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是一种执政党与参政党通过民主的方式实行的党际政治监督。从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看,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监督的客体;反之亦然。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确立起,互相监督便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主要推进因素。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有了很大的完善和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执政党和参政党“互相监督”的定位不清晰
从多年参政党与执政党友好合作过程中看,互相监督是最为直接有效地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发展的手段;不但如此,参政党成员绝大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且具有较高的监督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监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执行以及工作作风等多方面的广泛监督。但是互相监督的领域等方面定位模糊,导致了党派成员存在“三怕”心理,即怕越位、怕添乱、怕冒风险——担心民主监督会影响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友党关系,思维误区的存在导致监督者的主动性不够,意识不强。
二、参政党成员主动监督的意识淡薄
从监督模式上来看,我国政党之问的“互相监督”属于权利模式,即它是一种非权力监督。在实际监督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若干问题,本质上是“非权力监督无用论”在广大群众心中根深蒂固,导致参政党部分成员主动监督的意识不强,或视而不见,或走马观花,亦或蜻蜓点水,走走形式,过过流程,两害相较取其轻。
三、参政党对执政党“互相监督”的渠道和机制受限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关系,如果失去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民主党派就会失去方向,所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监督一贯是坚强有力的。反之,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政治监督稍显薄弱,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特别是基层组织和成员知情渠道有限,表达途径缺乏,导致民主监督的形式主义流弊。再次,就制度性因素而言,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尚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民主监督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权利保障机制等不够健全,因而制约了其功能效果的充分发挥。
知不足而后改之,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理论探究,完善机制、拓展途径、大力培养监督意识、营造一个严肃严谨而又生态良好的互相监督环境。
一、加强“互相监督”理论建设,明确政治定位
从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实践过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从组织到成员,在民主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功能优势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加强政党之间“互相监督”相关理论研究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设计出监督方面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消除“互相监督”中的顾虑提供良好条件,特别是要治愈“两次曲折”在民主人士心中的顽疾。要克服参政党民主监督过程中的种种制约因素,切实发挥参政党民主监督的实效,关键是要从我国政党制度的结构形态和内在特征来明晰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性质和基本定位。
二、加强党性教育,培养政党意识,发挥监督能动性
之所以有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对于监督意识淡薄,除了“非权力监督无用论”起主导之外,就是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党性和党派意识不强,政党归属感不足,从而加剧“非权力监督无用论”的负面效应。只有积极正确引导和加强我们参政党成员的政党意识,培育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破解“非权力监督无用论”,发挥主动监督的能动性。
三、扩宽政治空间,健全运行机制,提升通量能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没有宽阔的水面,大船难以快速行驶。作为执政党必须给参政党一定的政治空间,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政务和党务等公开机制,保证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精确性,畅通、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创造有利于民主监督的环境,完善有利于民主监督的机制,以更加包容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主动接受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参政党应主动积极配合执政党的公开数据,进行及时监督,并着力提高监督的质量与实效,针对执政党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缺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我国民主监督的实体性制度总体基本健全,但是偏于宏观,概念模糊,精确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研究制定一套合法的、严谨的、可操作、可溯源、可反馈及可闭环的“互相监督”理论机制迫在眉睫。只有具备了更加便于监督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更有实效的发挥“互相监督”的效能。
(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 袁劲涛)
本文链接: https://www.mjzjswh.org.cn/content/?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