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组织简讯
市委会报道
民进概况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介
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
民进镇江市委会历史沿革及现状
参政议政
提案调研
社情民意
民进风采
会员风采
社会服务
学习研究
主题年学习体会交流专栏
理论探讨
学习资料
组织建设
组织发展
基层组织
文化娱乐
休闲生活
美文共赏
期刊下载
文化娱乐
休闲生活(
)
美文共赏(
11
)
联系方式
中国民主促进会镇江市委员会
地址:镇江市南徐大道68号6号楼4楼
电话:0511-80826869
传真:0511-80826869
E-mail:zjmjswh@163.com
网站:www.mjzjswh.org.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娱乐
>
美文共赏
美文共赏
赴天津寻找冯骥才的文化遗产缘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3/29 21:12:15
前几天,冯骥才来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为我们作了一场演讲。
作为著名作家、画家,作为一名多年来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声疾呼的勇士,他的语言中仿佛包涵着许多无奈。
这再次激起我探求他此生对文化遗产浓厚情缘的兴致。
冯老师是我们民进中央的副主席,由于是“同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他的课了。更何况我与他在十几年前就有过甚密交往,当年我在市里担任文联主席,他是天津市的文联主席,是“同文”之人,没有大小之分在会议上常见到。尤其是在全国的民进会议期间,我们还就文学创作进行过交流,他是大家、名家,但他当时坚持认为,我们之间只是交流,这让我从内心对他产生出无限的敬意。
冯老师对我讲了一段他是如何挤出时间进行创作的“秘方”,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他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可时间不等人,有许多的事情要去做,于是他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方法,即是每天晚上回到家,先不吃饭,倒在床上先睡上三个小时,起来后吃饭,然后进行写作或画画,正是夜深人静时,工作精力旺胜,效率也极高。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注意到冯骥才主席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的提案》。
近年来,冯骥才主席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主席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他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冯骥才主度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主席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主席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不会结果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为什么,为什么冯骥才主席有着如此执著地文化遗产缘。
当我前两天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天津,这座他生活工作的地方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是第一次来到天津卫,我徒步而行感触到身边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都集中了许多旧式洋楼,十分精致。是啊,这里曾经有过北洋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堂;有南开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茅盾的《子夜》就是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社会经济生活为背景的,天津的大小洋楼里都曾发生过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能忘记的故事。
解放北路上的洋行建筑是我必去之处,走过火车站旁的那座大铁桥,就步入了1882年兴建的一家家外国银行街,大多是英法德意日等国的金融机构,使这条清雅的街道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华尔街”。岁月的年轮使我的脚步越走越沉重,历史不能忘记,虽然眼前这里已是中资银行的天下,但我们要对自己以及下一代人负责,把历史的真迹保护下来,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冯骥才主席多年的呼吁,就不会有天津历史文化保护硕果累累的今天。
反之,没有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又不可能造就出冯骥才主席这样大家之才。
同时,我又多了一份联想,我们每年都在投入的参政议政,不也是这个理吗,没有内心深处真诚的感受,就不可能谈出真知灼见;不深入地去调研,就无法通过感受掌握到真正的社情民意。
只有把自己融入事物之中,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无限能量。
本文链接:
https://www.mjzjswh.org.cn/content/?166.html
分享到: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上一条:
雷洁琼主席教我握笔三法
下一条:
会员王熙用诗歌来作别2016
相关文章
生活不只是艺术和回忆 ——写在悦读会2024年尾牙活动
一片抵达心灵的叶子——一座茶山,一生恩慈
山河之恙,浮萍有根 ——读《77人的“78”天》有感
湖边书
西藏,历史与灵魂交汇的《艽野尘梦》
童年,竟是一首悲凉的歌
我们这代人的精神驿站
会员王熙用诗歌来作别2016
赴天津寻找冯骥才的文化遗产缘
雷洁琼主席教我握笔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