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最后一天,镇江民进悦读会特邀容城悦读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讲人徐媛来到漫书城,为市区的书友们二度分享这本著名作家迟子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佳作。
很多书友表示第一次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源于主播董宇辉的推荐:“我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充满了对生命、对山川溪流、对清风日月、对起舞的萨满、对夜里的月光,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情深的爱。”
徐媛说这本书她反复阅读了8遍,每次都能有新的感受。她说,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产生怀疑,如果你对你的生活现状不满,如果你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你可以去读这本书;如果你现在生活得很如意,如果你现在精神很富足,如果你确定了未来10年的人生目标,你也可以去读这本书。徐媛坦言,自己接触这本书时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迷茫期,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拉扯着她的思绪,在阅读中她逐渐找到了平静,放下了曾经的焦虑不安,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不再纠结迷惘,她相信只要不辜负现在就能让未来到来。
接下来,徐媛从题目解读、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内容简介、人物介绍以及作品赏析几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了整本书籍。她首先解读题目“右岸”的来由,让我们了解了故事创作的历史背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通过她的解读我们还了解了故事创作的现实背景——鄂温克族一名知名画家柳芭的死亡。柳芭的死触动了作家迟子建,也催生了这部经典的作品。
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书友都会发现,本书的目录非常特别,以“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分界,来寓意生命的过程,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翻开这本书就仿佛看见面前坐着一位老者,那个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用一天的时间讲述了这个民族几代人的故事。故事并没有结束,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月缺的夜晚。人的这一生没有什么圆满的事情,和这个民族的命运一样,所谓的圆满只是我们内心的期待。
徐媛说,她想过很多词句来形容她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唯一觉得可用的词还是“悲凉”。悲的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鄂温克族,虽然不乏有心守护之人,却又无从下手。凉的是遗忘是迅速的,我们自身也在淡化和丢弃我们自己本真的文明和文化。
徐媛总结道:读完这本书之后除了对生命的反思,也需要我们对目前所处现状进行反思。一个民族走向衰落的最重要的信号就是——被外来文化同化,本民族文化淡化以及信仰丧失。放到现在来看,我们是否也正在被同化的路上。这本书用死亡作为唤醒的工具,尝试唤醒我们,尝试警醒我们: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要对代价有预判。我们在失去什么?我们又得到什么?对历史的同情和悲悯,更能激发我们内心对未来的敬畏。希望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所有文化符号都能和与之对应的文化行为共同存在。
书友分享环节中,大家有良多感触亟待抒发。民进悦读会会长罗倩首先感叹,游牧民族天生是自然的一份子,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命的常见呈现形式,人从自然来,也终将归于自然。鄂温克族的历史如实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文明在不断的舍弃和新生中完成了迭代,我们可能永远抓不住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享受当下的境界。民进会员郭涛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更适合有一定阅历的读者阅读,因为故事里的很多道理需要用切身经历去感知,大自然是绚丽美好的,也是残酷的,需要敬畏的,某些人眼中的一阵风,可能到了其他人眼里已经是一场沙尘暴。书友袁悦坦言,与镇江民进悦读会的结缘让她的读书时光更加充实,主讲人和书友间的分享更是干货满满,《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阅读过程激发了她对相关历史的兴趣,也明白了自然界让一切发生,让生命活在当下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曾道:“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变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它们都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都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平等,让所有的渺小成为不渺小,让所有的平凡成为不平凡。
本文链接: https://www.mjzjswh.org.cn/content/?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