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中,共赴一场春色
——品读《春天的约会》有感
丹阳基层委员会 王婷
如何让普通人读懂两会,了解政协委员如何议论国事、资政建言?政协委员的提案怎样产生作用?老百姓又怎么参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春天的约会》一书中为我们进行了答疑解惑。全书约39万字,以年代为主线,以75篇日记的形式呈现了2013—2017年两会期间,朱副主席参与两会的情况和感悟,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一道特别的中国政治风景。
作者以民主党派成员的视角,从实践层面反映民主党派成员在两会中参政议政的实践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感性读本。这是国内第一本全景式、多角度记录中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日记,在品读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大多数基层会员与朱副主席虽未谋面,却在这本书里真实相见,他仿佛一位知心好友,一切尽在书中,一切又尽在书外。
他以身作则,在春天播撒希望不辍耕耘。
他在执着信念里书写不寻常的时间长度。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说到:“我用笔记录了2013年—2017年五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侧面,从大会前夕到闭幕,每天一篇手记,政协委员的培训、小组讨论、大会发言、提案提交等内容都在其中。”对照书中的点点滴滴、涓涓细流,作为民进会员特别是基层政协委员,我们一定要树立角色意识,珍惜委员身份,用好参政议政平台,敢于说真话。全身心参会,认真听取报告,认真审议讨论,认真阅读文件,认真写提案提建议,认真调查研究,将民间的智慧、声音、力量汇聚起来带到两会中来,在定量的时间里书写无穷的变量。
他在真挚情怀里展现不寻常的精神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特别是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要在开展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宣传思想、港澳台侨联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社会调查等工作的过程中,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积极传播正能量,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凝心聚力。身为政协委员,他为科研队伍建设、文旅融合、职业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民生问题进行科学调研,情感真挚、大力发声,身体力行:不求说了算,但求说得对!
他在敬业专业里开拓不寻常的视野广度。一切不凡建立在平凡之中,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既植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又反映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现实需要,是适合中国的、民主的和有效的政治制度。两会,是每年一场政治场上最盛大的关于春天的约会,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议案、提案、建议,将弱者声音放大,将智者声音传播,做好“鼓”和“呼”的作用。其实每个议案或提案,特别是有价值的议案提案,背后是有故事的,从引子到成稿,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止一次的研究、举证、打磨,我们很多同志在履职过程中,常常是大会现场才酝酿,时间节点前卡点上交,并未结合自身工作或者社会现象有更深刻更负责的思考,又或者某样事件建议当时也经过思考了,可总觉着人大代表拍拍手,政协委员举举手,自己交过提案不采纳就算了。对照书中的内容,翻阅作者的履职日记,看到那些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我们应反思应修正,针对正确的方向和举措,应该抱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相信某一天,那份提案会成为履职路上盛开的那朵花。
他在勤勉尽责里传递不寻常的履职温度。除了政协委员身份,他还是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多年来致力于国家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新教育、新阅读的积极推动者。在这本书中,提到“阅读”的章节也是最多的,在尝试打通教育和阅读的关系上,他不止一次、不遗余力,诠释“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能力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最便捷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书香政协”读书活动在各地开展,我们是受益者也是传播者,我们也真心希望通过阅读引领身边的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丰富精神食粮,跳出惯性和惰性,以永不停歇的创新思维和实践传递不寻常的履职温度。
年年岁岁来相会,岁岁年年会不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进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也愿你我不负岁月不负此生,于静水流深中,共赴一场春色,书写多彩真实的多党合作故事!
“永新”源于永思、永学、永行
——读朱永新主席《民主监督思与行》有感
句容支部 裔胜东
朱永新主席的《民主监督思与行》,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2022年履职实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又看到了他新的累累硕果。撰写的提案、参与的调研、讲座与著述……丰富多彩。
朱主席总是以“永新”的姿态站立在我们面前,这种“永新”之貌,是源于他的永思、永学、永行。
朱主席是一位一直在思考的人。从他之前的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思想者。如:《关于理想课堂的思考》(《江苏教育报》2015年),《关于研发卓越课程的思考》(人教版教材培训,2016年),《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2021年《中国教育报》)《“双减”后我的最新思考》(《教师博览》2021年)
韩非子说:“思虑熟,则得事理。”正是因为朱主席一直坚持深入的思考,他才能写出那么多有价值的提案等文章。在这本《民主监督思与行》中,我们能看到,有年度提案11篇,社情民意16篇,还有多篇调研手记和会议发言等。
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中的《关于切实提高新时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实效的思考》《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以全民阅读夯实共同富裕的精神基础的提案》等提案文章,朱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内容,观点鲜明,理据充分,建议中肯。我也翻了2022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拓展生命长宽高》一书,看到了朱永新主席关于新生命教育的系统思考。从新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点、价值与意义、理念建构、渗透课程、专设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评价方式、师资培养八个方面,对新生命教育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建设新生命教育实验学校、编写新生命教育教材、培养新生命教育师资、开展新生命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主席是一位坚持学习的人。从书中“两会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每天对学习的坚持。我们不妨看看书中的记载。
2月28日:“早晨5点起床。……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早先生寄来的签名本《早生贵子》一书。”
3月1日:“早晨5点15分起床,……。读《不一样的1》……,是一本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自信的图画书。”
3月2日:“早晨5点5分起床,继续修订完善今年两会准备提交的个人提案。”
3月3日:“早晨5点25分起床,读艾利森的 《园丁与木匠》一书……。”“下午2点30分出发去全国政协。根据以往的经验,从丰大国际到全国政协路途较远,带了一本《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改如何定义成功》”“会后回驻地,正好赶上晚高峰,路上走了一个半小时。来回近3个小时,加上在会议室等待的时间,这本《精英的傲慢》读了一大半,颇有收获。”
3月4日:“早晨5点45分起床,浏览新闻。”“晚上读完《精英的傲慢》,11点休息。”
3月5日:“早晨5点10分起床。”“浏览新闻。7点20分早餐。7点45分发车去人民大会堂。带了一本《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小书在车上翻阅。”“晚上读会议配送的《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和《参考消息》等报纸,上网浏览新闻。”
3月6日:“晚上10点30分完成了人民政协网的两会日记。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洗漱后看了两本图画书:一本是《我说话像河流》,另一本是《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晚上11点10分休”息。睡前读书,枕书而眠,是人生的幸福。”
3月7日:“晚上10点,仍然是边看《新闻1+1》边运动了半个小时。洗漱,读书,11点休息。”
3月8日:“晚上9点,跑步45分钟。今天时间相对充足,仍然是边看新闻边跑步,大汗淋漓。晚上10点20分,洗漱,继续读《园丁与木匠》。晚上11点休息。”
3月9日:“晚上9点,运动40分钟。一边跑步一边继续看两会新闻。洗漱,读书,晚上11点休息。”
3月10日:“早晨4点50分起床工作。浏览新闻。”
从这10天之一斑,可以窥见朱主席整年之“全豹”,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占着无比重要的位置。就是像这样十分忙碌的两会期间,他睁开眼睛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临睡之前也是读书,路途当中只要空隙依然是手不释卷。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主席正是这样源源不断地吸取各种知识与观点,才使得他的提案、讲座等内容“永新”。
朱主席还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
朱永新主席说过:“今天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我们应该提倡的,是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向着理想迈进。”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带头垂范的。在这本《民主监督思与行中》,给我直观感受最深的是朱主席的行。
一篇篇年度提案,一份份调研手记,是他的笔头在行;一次次会议发言,一场场媒体采访,是他的口头在“行”;一件件主题调研,一个个基层走访,是他的脚板在行;一桩桩课题提出,一本本著述构思,是他的大脑在行。……
我们看他两会期间的作息安排,差不多每天都是从早晨五点,忙碌至晚上11点,每天除了用餐和中午稍事休息外,工作都在15小时左右。他不但工作的时间长,而且效率高。这与他的科学安排有关,特别是他每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都要安排近一个小时的锻炼。你看“两会手记”中的3月8日、9日,他都是一边跑步一边看新闻。
所以,朱主席的行,也是科学之行。
《民主监督思与行》,我原以为是一本相对枯燥的书,但开卷之后,便像精彩的小说一样,诱惑我一口气读完。正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先生对《书香政协满庭芳——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2020年履职报告》评价一样:
“这本书,厚重!无论两会手记,调研手记;抑或提案发言,参政声音,社情民意;还是议政网事,媒体关注,不仅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更有沉甸甸的分量,让你满目生辉。”
我看过这本书后,和叶小文主任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永新!文如其人,名副其实。”
我以为朱主席“永新”是源于他的永思、永学、永行!
《教育的减法》读后感
京口基层委员会 华国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然而谈起教育,教师累、家长累,学生更累是现状。好在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读完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的减法》这本书,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本书一共有三辑共十一章。第一辑共四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与父母谈减法教育。大家普遍谈论的是教育内卷,卷得人们透不过气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减法。我们谈论减法教育的前提是什么?是幸福生活!要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思考。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和读者们讲述了人的生命可以分成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是自然生命,是身体的健康与安全;宽度是社会生命,是受人欢迎的程度;高度是精神生命,是信仰和价值观。教育是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命都没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身体健康是一,没有了一,就没有其它一切。有专家指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打着“从娃娃抓起”的借口,抢分幼儿教育的蛋糕。“从娃娃抓起”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学外语、乐器、音乐、舞蹈、武术、画画、书法、棋类、运动类、电脑、动漫等等,只要你想的事,都要“从娃娃抓起”。这样落实到每个幼儿的个体上,谁又吃得消?第三章,则向父母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减法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他鼓励父母和老师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
第二辑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减法教育的落地。学制能不能做减法?内容能不能做减法?文凭能不能做减法?观念能不能做减法?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制要不要缩短?一个学生念到博士毕业已经快30岁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校园里度过了。学习究竟是连续的线性好,还是非连续的阶段性好?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课程重要加什么,这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是普遍的趋势。结果自然是课程越来越多,当学生的时间都被占满了,还有什么自由发展的空间呢?因此,能不能做一些减法,减掉不必要的知识,减掉不必要的课程?教育的减法中,最应该做的,也最难做的,可能就是文凭的减法。文凭,已经是教育的符号、教育的魔咒。中国古代有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我们的学历文凭,就是那个外表华丽的空盒子。当然这些都属于国家层面才能实施的决定。
第三辑主要是从主体论的角度,谈父母的减法、学校的减法和社会的减法。谈到父母的减法就是如何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减少对教育的焦虑,拥有一颗平常心?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压力,让孩子阳光灿烂?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帮助,让孩子自立自强?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干涉,让孩子自由成长?如何减少对孩子的批评,让孩子拥有尊严?第十章讲学校的减法,主要讨论课前与课后的关系,下午三点半之后孩子究竟要干吗?我一直想就社会的减法说几句。大幅压减学科培训,堵住父母焦虑的源头,防止社会机构凭借资本实力“野蛮生长”,反对利用父母和学生的功利心态,炒作、放大教育焦虑,逼迫、胁迫学校教师和父母就范,这些做法在方向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减少校外培训并不意味着社会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功能减弱,相反,新的格局和变化要求社会给儿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活动区域。特别是对于儿童生活的社区而言,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对协同育人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讨论减法教育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教育永远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少年强则国强。朱永新先生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考试的机器,不应该为分数而活着,他们需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能和人自如地交往,能自如地表达自己,能遵守社会地公德和法律。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要大力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力的根本。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孩子,哪怕他自称是“世界公民”,终归是肤浅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没有文化之根的孩子,必然是“空心”的孩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就是百年树人。教育是心灵的“民生”,是最为稳固的长治久安之道,更是唯一可持续的繁荣兴盛之方。
一本书,就是一粒种子。如果这粒种子在读者的心中开花,长出一棵棵树来,教育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本文链接: https://www.mjzjswh.org.cn/content/?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