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镇江民进悦读会在漫书城迎来了2024年第一场线下分享活动,资深主讲人承江涌再一次承包了新年“第一讲”。
本次分享的《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之秦并天下》以三家分晋到秦朝统一天下的历史兴衰为纲,通过十二场著名战役来讲述历史,包括:三家分晋、马陵之战、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秦并巴蜀、“胡服骑射”、伊阙之战、乐毅破齐、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嫪毐之乱、王翦灭楚。
在分享开始之前,承江涌坦言,这本书是他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推荐阅读的,作者“渤海小吏”与一般作家不同,他是一位写作和视频平台都运行得得心应手的“两栖”文人,其精悍诙谐的作品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本书也是褪去了常见的晦涩艰深,读起来颇轻松有趣。同时承江涌坦言这难免限制了作者对文本的深入发掘,导致书中对很多历史问题的研究较浅显。因为时间有限,本次将重点分享第二、三两章的内容,分别是“马陵之战:战略方向错误导致的魏盛转衰”和“商鞅变法: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了”。
承江涌用一张地图徐徐展开了本书的分享,与大众认知的战国历史不同,秦国并非一开始就有着实现大一统的天然优势,真正在战国初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是魏国。当时魏国有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四个优势,魏文侯时期有李悝变法,有“第一战神”——吴起,逐渐成为战国初期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国。可惜的是魏国整体战略方向错误,一直寄希望于逐鹿中原,瞄准河内地区。而魏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但河内地区也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还有卫、宋等小国虎视眈眈。因此打下来容易,但无险可守,需长期与其他多国周旋,在这个过程中魏国国力渐衰。尤其在关键战役马陵之战中,魏国大败,“魏武卒”精锐尽失,自此彻底失去了成为强国的底气。秦、齐、赵三国于次年共同伐魏,秦国囊括了河西、关中全域,并将函谷关牢牢攥在了自己的手中,渐成高屋建瓴之势。
秦国的崛起则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关系深厚。商鞅沿用了李悝变法的精华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司法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文化习俗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商鞅变法使秦国战争能力急剧提升,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商鞅变法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商鞅以车裂灭族而悲惨收场。
承江涌总结道,中国的历史很美,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微笑从容,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老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新年第一场悦读会的书友交流自然十分热烈。书友程辉峦用唐太宗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会员戴静和则分享了他对秦始皇的看法,秦始皇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帝王,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的,比如郡县制的诞生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更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牡丹亭》主讲人冷浩南作为青年书友的代表,从自己的视角分析了“秦并天下”的深层原因:一是因为秦国尊周礼,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高;二是秦国素有尚武精神的传统,对军事实力的培养来说是天然优势;三是秦国自上而下的变革精神,商鞅变法得到有力推行。从历史中冷浩南也看到了对当下生活的启示:要将善于分析形势和变通精神相结合,做出更优选择。如果囿于旧观念,人也很难得到进步。会员尹红敏在通读全书后感叹,在我们的记忆里,所有对历史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战争。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谋略、经济、天灾,在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也是这一场场的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作者笔力深厚、思维清晰,通过这些描写,串联起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恢弘磅礴的历史画卷。
承江涌的分享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书友们在读懂历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懂人性。历史是过去,也是未来,我们孜孜不倦、以书为凭,在历史的长河中摄取着打开生命格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