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秋初,金风微度。8月13日下午,书友们期待已久的《牡丹亭》线下分享会如期举行。本期的主讲人冷浩南是镇江民进悦读会会长罗倩的学生,喜爱昆曲、越剧。他现在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阶段论文就是关于《牡丹亭》的对外传播研究,因此其对《牡丹亭》及其背后的故事十分熟悉。
冷浩南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明代杂剧与传奇创作概况、汤显祖与“沈汤之争”、汤显祖与《牡丹亭》和文本精读之《游园惊梦》。当冷浩南以书中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作为开场,读过《牡丹亭》的书友立即以眼神互相确认:是同道中人!
进入正式分享前,冷浩南询问书友:戏曲与戏剧有区别吗?答案莫衷一是,于是冷浩南播放了三段视频来进行诠释。场面恢弘的音乐剧《茶花女》、情节丝丝入扣的话剧《雷雨》以及南派昆曲大家张继青演绎的《游园惊梦》片段,令书友沉浸其中,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冷浩南简单阐述了两者的区别,表明戏剧的范围更大,包含了戏曲在内。随后其引入正题,将杂剧、南戏、传奇的特点进行了详尽的辨析,并对《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进行详尽介绍。
汤显祖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多个官职,却于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从此他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提到汤显祖,就不得不提到“沈汤之争”:汤显祖和沈璟同为万历年间戏曲界的两位大家,他们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戏曲创作到底是因“情”还是因“律”的争论延续至今。汤显祖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以戏曲创作为最。其中最著名的四部传奇杂剧被称为“临川四梦”,分别是《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以《牡丹亭》为最。
冷浩南说传奇剧本《牡丹亭》共二卷,五十五出,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除了对男女主角有详细解读,冷浩南还特别分析了剧中的反面人物杜宝和陈最良,他认为《牡丹亭》的突破之处正是通过对比反面人物的封建僵化来衬托男女主角的自由解放,在那个年代是罕有的为人性发声的文艺作品。
最后,冷浩南带着书友们研读赏析了剧中《游园惊梦》片段。每出唱词皆简练蕴藉,妙不可言,仅仅数字就将主人公的情态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精美熨帖的文本设计加上昆曲演员动情的演绎,使剧中的世界活生生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书友分享环节中,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
书友承江涌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汤显祖当年的创作背景和心理,他说汤显祖年少入仕,虽文采飞扬,但未在官场闯出一番名堂,与张居正的打压有一定关系。而汤显祖之所以被打压,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不愿意配合张居正,其实深层次原因是汤显祖身上泰州学派的烙印,这些因素在其创作的剧中就体现为对官场黑暗、政治腐败的抨击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大胆追求。
一位新书友热情地向大家推荐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她说白先勇先生的改编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整个舞台在保有精华情节之余还兼顾了审美和生趣,观演现场十分震撼,仿佛误入了一场精致美妙的梦境,在同频到剧中人物一颦一笑时更感受到传统昆曲艺术焕发出的青春生命力。
会员魏芹老师对主讲人冷浩南同学进行了高度评价。她说很好奇一位年轻人将如何分享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高峰《牡丹亭》,没想到冷同学给了她大大的惊喜,今天的分享从逻辑到文本都准备得很细致充分,让大家不仅了解了《牡丹亭》的故事,更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并产生了对昆曲艺术的兴趣。
一位年轻书友认为,明王朝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而《牡丹亭》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怀疑与批判。因为人类的情感是自由勃发、不可遏抑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人们对情感认知、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该剧将对“人”的重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只要能够坚守本心,就无所不能。
汤显祖自述其戏曲创作过程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其宣泄的不是“人生如梦”的幻灭,而是“梦如人生”的执着;不是所谓的“痴人说梦”,而是寄寓着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他用戏剧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他在儒与道、仕与隐、情与理之中思考人生的归途,在“至情”的路上不断求索,这份“至情”给时代揭开了割裂封建思想庙宇的一片瓦,于观众启发了无尽的思考,更给文学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难怪明代戏曲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果然,直至现在,我们仍能感受到其具有的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